中国早期文化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天”、“地”、“神”、“人”的观念,经过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改造便成为了“天”即“神”,而“人”又与“天”、“地”相通,并遵循“天道”常理,因此“天人合一”说奠定了较为稳定的文化结构。在古代五行理念的指导下,古人依据三才之道,便产生了天有五暴上帝、地有五岳大帝,及人文始祖五帝的整体祭祀观。
东汉时期道祖张道陵把伏羲、黄帝、老子等人的理论,以及上古修道者的修炼方法相结合,同时采用传说中鸿蒙未开,鸿蒙初开、天皇、地皇、人皇以及五帝时代的神话体系,并尊老子为道祖降世,将上古神话与夏朝以后至东汉出现的人物关联起来,后人又将不同朝代的得道者继续录入道教神话体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涵盖了天尊(比创世神还高级的神)尊神、后天封神、上古真仙、后天真仙等诸神的涉及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五大分类的神仙信仰体系。所以说,以祭祀、神仙信仰及学术理论而言,道家是理论派,道教是实践派,因道教所用的理论大多来自道家,部分来自远古。由此看来,黄帝、老子及庄子才是道教理论的奠基人。
在老、庄道家那里主张无知、无欲、无为的圣人、真人、至人、神人,若欲通达“外天下”、“外物”、“外生”,就应该“无己”、‘‘无功”、“无名”,就得离形去知“堕肢体”、“黜聪明”,从而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摈弃那种依据经验知识的认知,而“游心于道”,依靠“道”的气化谐和,摒弃那种对外形追逐,而返归于内心,启明道德寂照,升达至不疲于奔命且潇洒自在的自由之境,超越一切对待,达到无我之境。
儒家的“与天地合其德”的主张,即是说人应与自然界相适应,并协调统一。《易经•系辞上》亦言,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由于圣人通晓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所以他既能乐天知命,以道济天下,又能发挥其仁爱道德之行,“与天地合其德”,从而成其大业而不失其道。由此可见,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
其实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对天及先人的祭祀。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有关于鬼神的言论。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是怀疑鬼神或者是不信鬼神的,我认为不然。
从上述论证中我们便知人类对鬼神的认识甚至可追溯到有文明记载之前的口耳相传的年代。传说远古时期神就已经直接下世与人共处,并引领人类从洪荒迈入文明。近几千年来,鬼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流。从帝王将相至黎民百姓均相信鬼神的存在,敬畏神明,虔诚地祭奠,崇尚积德行善,相信善恶有报,并与天地和谐相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排斥宗教,笃信科学。当人们看到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现代科学所造成的悲惨结果时,人们又开始反思应由谁来制约科学,学者们又开始研究如何用宗教来制约科学的问题了。
可现今中国的无神论者还在坚持没有鬼神,排斥宗教,并称人生仅几十年,死后万事无,还将“人定胜天”视为豪言壮语。有的学者截取至圣先师孔子的若干言语,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数语均出自《论语》)等。即断言孔子主张远离鬼神,甚至将孔子也说成是无神论者。笔者拟对此加以分析,提出个人的观点,并尽可能地阐明孑L子关于鬼神的主要言论,以期还原孔子之于鬼神言论的本意。